逢年過節,農村父母向親友夸贊子女時,“我們家孩子老實”仍是高頻詞。在“君子訥于言”的古代,“老實”是品性端正的褒獎;如今卻逐漸變味,淪為傻氣、懦弱、好拿捏的代名詞,成了弱者的遮羞布。正如網友@一笑心理咨詢師的共鳴之語:“母親教我做正直善良的老實人,長大后才發現,這種特質在社會立足太難。”
為何“老實人”特質一眼可辨?與人對視時眼神閃躲,人群中難掩焦慮膽怯;心太軟如“老好人”,他人稍示熱情便掏心掏肺,遇事不懂拒絕。可這般付出往往換不來對等回饋:職場中升職加薪輪不到,困境時無人伸出援手。正如古訓所言“物以稀為貴”,對所有人同等好,便顯不出真誠分量——宴請一桌人難獲銘記,專待一人卻能留存人情。
想擺脫“老實人”困境,需做好這三點:
其一,棄“隱忍”之念,筑“自保”之盾。不少人受“忍一時風平浪靜”的傳統教育影響,將退讓當處世之道。家境普通者換工作,父母勸“忍忍就好”;女性遇婚姻矛盾,長輩說“誰家不受氣”。可楊絳先生早點破:“太過老實的人難有好生活,這社會從不是善者的避風港。”《論語》有云“以直報怨”,一味忍讓只會換來得寸進尺,唯有堅守原則底線,才能抵御外界侵擾。
其二,露“鋒芒”之態,修“強大”之本。世界向來“慕強”,《左傳》所言“力能則進,否則退”便是此理。奶奶住院時,病房緊張之際,一位大姐據理力爭,一小時便獲空床,而我們的謙和等待卻遲遲無果。馬云求職時曾遭“歪瓜裂棗”之辱,卻憑實力逆襲;黃渤亦坦言:“強大后,才發現世界盡是好人。”軟弱從非美德,適度強勢、深耕能力,方能贏得尊重。
其三,破“原生”之縛,立“自主”之心。富家父母常夸贊子女,滋養其自信;寒門父母多苛責打壓,易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,靠迎合刷存在感。這種逆來順受的性格,往往需半生療愈。我幼時亦因物質與精神雙重貧瘠而自卑,后來從書中頓悟:父母未能給予的,自己可奮力爭取;父母未能達成的,自己可全力實現。正如《史記》所言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”,原生家庭不能決定一生。戒掉自我憐憫,管理對他人的期待,方能不被過往拖累。
《菜根譚》云:“恩宜自淡而濃,威宜自嚴而寬。”善良本是珍貴品質,但需有鋒芒守護;對世界溫柔沒錯,卻要具捍衛自己的勇氣。懂何時付出、何時拒絕,告別被動承受的“老實人”標簽,生活才會展露笑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