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領導審批沒動靜,同事對接不回復,流程卡半天沒進展……” 這大概是職場人最頭疼的場景之一。催吧,怕被說“事兒多”“逼太緊”,傷了同事和氣;不催吧,項目延期要背鍋,績效受影響的還是自己。
其實很多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(qū):把“催辦”等同于“催促”。真正高效的催辦,從來不是給別人添麻煩,而是用溝通推動進度;不是強硬施壓,而是用技巧降低對方的配合成本。掌握不同場景的溝通邏輯,就能擺脫內(nèi)耗,禮貌又高效地搞定問題。
一、分場景破局:3類核心話術直接用
催辦的關鍵是“看人下菜碟”——面對領導、平級同事、下游協(xié)作方,對方的顧慮不同,溝通策略自然要差異化。
場景1:催領導審批——給足依據(jù),降低決策成本
領導的核心痛點是“忙且怕錯”,每天要處理大量信息,對未明確的決策會格外謹慎。催辦時切忌只說“請審批”,要主動提供“決策支撐”,讓領導不用思考就能快速處理。
溝通邏輯:強調(diào)緊急性+展示準備度+明確動作量
話術模板:“領導,跟您同步一下XX流程的進度,目前卡在您這步審批了。因為這個流程關系到月底項目上線,今天內(nèi)完成審批才能趕上下游的排期(緊急性)。我已經(jīng)把所有材料整理成了簡版摘要,重點數(shù)據(jù)都標紅了(準備度),您看方便的時候花1分鐘確認通過就行(動作量),辛苦您了!”
關鍵優(yōu)勢:先講“為什么急”,讓領導重視;再講“我已搞定”,讓領導放心;最后講“要做什么”,讓領導省心,完全沒理由拖延。
場景2:催平級同事——給足面子,綁定共同目標
平級之間最忌諱“命令式溝通”,誰也不想被同事當“下屬”使喚。催辦的核心是“拉同盟”,讓對方覺得“我們是一伙的,這事對咱倆都重要”,而不是“我在求你辦事”。
溝通邏輯:表達理解+錨定共同目標+給出具體指引
話術模板:“XX,上午好呀!想跟你同步下咱們之前對接的XX事(先明確事項)。我知道你最近手上的項目也挺忙的,肯定是優(yōu)先處理緊急的(理解)。主要是剛才運營那邊問進度,說這個材料齊了才能推給客戶,咱們倆這邊搞定了就能一起交差了(共同目標)。我把需要你補充的XX部分清單發(fā)你了,就在上次的共享文件夾里(具體指引),有不清楚的地方咱們隨時溝通哈,辛苦啦!”
關鍵優(yōu)勢:先共情對方的忙碌,避免引起反感;再把“你的事”變成“咱們的事”,激發(fā)協(xié)作意愿;最后給具體指引,避免對方反問“要我做什么”,提高效率。
場景3:催下游交接——給清指令,講清價值
面對協(xié)助部門的同事或新人,對方的顧慮往往是“不知道要做什么”“怕做錯”“覺得這事跟自己沒關系”。催辦時要做到“指令清晰+價值明確”,讓對方知道“做什么、為什么做、怎么做”。
溝通邏輯:明確任務+說明價值+提供支持
話術模板:“您好,我是XX部門的XX,跟您對接一下XX流程的后續(xù)處理(自報家門+明確任務)。這個流程完成后,不僅能幫咱們部門規(guī)避后續(xù)的返工風險,還能讓客戶那邊更快收到反饋(說明價值)。我把流程鏈接和操作說明發(fā)您了,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,隨時找我就行(提供支持)!”
關鍵優(yōu)勢:不只是“派活”,而是讓對方知道“這件事對他也有好處”,同時給足支持,打消對方的顧慮。
二、3個核心心法:從“催辦”到“成事”
話術是“術”,心法是“道”。掌握這三個原則,就算不用固定模板,也能說出讓人舒服又愿意配合的話。
1. 目標導向:別糾結(jié)“催不催”,只關注“成不成”:很多人內(nèi)耗的根源是怕“得罪人”,但職場的核心是“解決問題”。把注意力從“對方會不會煩我”轉(zhuǎn)移到“怎么讓事情推進”,溝通時就會更從容。
2. 降低成本:幫對方把“下一步”變簡單:對方拖延,往往不是“不想做”,而是“覺得麻煩”。提前準備好材料、明確好需求、給出具體指引,幫對方省去“思考和準備”的時間,對方自然更愿意配合。
3. 角色轉(zhuǎn)換:從“麻煩制造者”到“問題終結(jié)者”:催辦時不要只說“你快點做”,而是帶著解決方案去溝通。比如“我已經(jīng)做好了XX,你只需要XX”,讓對方覺得你是來“幫他一起解決問題”,而不是來“給他派活”。
最后舉個實例:催設計同事出圖。普通說法是“圖好了嗎?急用!”,高情商說法是“大佬,跟你說下新圖的事哈!知道你最近趕好幾個需求,肯定特別忙(理解)。主要是渠道那邊說今天下午必須要圖,不然趕不上明天的推廣節(jié)點了,咱們一起把這個事搞定,就能安心摸魚啦(共同目標)。我把文案和參考素材都整理好放鏈接里了,要是有風格上的疑問,咱們隨時碰~ 搞定請你喝奶茶!(具體指引+福利激勵)”
說到底,職場溝通的核心不是“話術套路”,而是“換位思考”。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誠意,同時幫對方降低配合成本,催辦自然會事半功倍。